Tagtoo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人要認清自己才會成功... wait.... what?

Photo Copyright © TKC
我們從小就被受到的教育是,要認清自己,不要自不量力,螳臂檔車。小時候我說我想當音樂人,師長會說"你會唱歌嗎?你長的帥嗎?好好念書吧!"。我說我想當導演,師長會說"你會導戲嗎?你只會看電影吧?好好念書吧!"。我說我想當比爾蓋茲第二,師長會說"你以為你是天才喔?雞腿比....?好好念書吧!"。好像我想做什麼都不太對,於是還真的是只能念書,可以讓我被這社會觀感暫時接受。

結果,越來越多高學歷的人,對未來一片茫然。

有了高學歷,讀了很多書,就真的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了嗎?大學念了土木,就真的畢業後適合往土木工程發展嗎?研究所念了電機,就真的喜歡在台積電或聯發科裡面上班嗎?還是其實最大的興趣是開民宿?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與時間,卻還是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我覺得答案有大部份是因為 - 你被洗腦的覺得要認清自己的能力。

因為覺得認清自己,所以你告訴自己不要走那條路。
因為覺得認清自己,所以你失去嘗試的勇氣。
因為覺得認清自己,所以妳也沒想過自己到底還要什麼。

或許你會說,只有不愁吃穿的紈絝子弟才敢去做自己興趣的事,其他人都還要吃飯呢!是沒錯,我同意,沒有錢,啥都沒有。但真的都沒時間去做其它事發掘其它興趣嗎?仔細想想,真的都沒時間嘗試新事物嗎?有句話說的很好,"時間,就像乳溝一樣,擠一擠總是會有的"。絕對有時間,而且絕對可以跟正職工作同時進行,只要你願意。

我上禮拜去玩的民宿老闆,就是一個公務員,他的夢想就是蓋一間很漂亮的房子,跟所有人分享,經營民宿。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五月天阿信曾經說過"做夢,有什麼不好?",深深認同。人因夢想而偉大,敢夢敢追求,人生才沒有白活。花點時間,聽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選一個小時候曾想過的夢想,然後找一天,把你可以負擔損失的財產,全部丟進去,利用正職後的時間投入去做,或許,真的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到時,你也可以跟別人說,我是一個成功的人。

P.S 上圖的標示方法是利用Tagtoo的功能,使用方法可參考這裡。這張照片主要是用詼諧及趣味的方式表達"認清自己"的概念,沒有要欺騙各位的意思。謝謝。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原來我們這麼近



這是麥香紅茶廣告的台詞。卻是我最近的一個心情~

不是戀愛啦,是我發現原來很多創業家都是在經歷著一樣的一條心情曲線,甚至創業路程。大致上可能可以歸類為以下幾種:

Phase 1 蠢蠢欲動期: 創業家好像都有一種不安份的DNA(我沒有幫五月天打歌喔),一種永不滿足的飢餓感。就算現在在一個月薪10萬的大公司上班,也會覺得自己不是真正的快樂。(我還是沒有幫五月天打歌喔) 總覺得很想自己闖看看。

Phase 2 點子亂竄期: 越來越有勇氣創業後,就會開始想可以做什麼。當確定一個大方向後,就會碰出5 - 20個ideas,越想越多,卻也越覺得自己想的idea不夠好,或是哪裡有漏洞。而聽別人的ideas都覺得很棒,很有趣,卻不想做別人已做過或提出的idea。

Phase 3 麵包愛情期: 在確定要創業卻還沒有一個公司或完整的idea時,通常會開始先接觸一些同樣也是這個行業的圈子,開始認識更多人。這時往往會出現一個狀況,就是其他公司或朋友的公司會突然有一些offer出現,問你要不要join他們。當你想找工作時,常常找不到什麼工作;當你不想找工作時,卻會出現一些offer。我想,這就是人生吧。這時,又回到從前,要考慮先工作的穩定麵包,還是自己創業的一種愛情。到了這邊,又過濾了一些不適合創業的人了。

Phase 4 嚴重缺人期: 當排除萬難要創業後,確定了一個idea後,就要開始組團隊啦。當然有些人是先有了團隊,再有idea,也是ok的。但幾乎每一家新創公司,或是個人創業家,都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 - 找不到好的人才。有個創業家說過: "不用想說會有好人才來你的新創公司上班或一起創業。"好像很有道理。台灣的人才都被鼓勵去大公司上班,被教育成不要承受風險。在這邊我不予置評,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但這往往是非工程師出身的創業家,每個都會遇到的過程。這時聽到有人想創業,卻還沒有一個明確的idea時,你就會想要去挖角他過來join你的團隊。恭喜你,你又讓另一個創業家進入了phase 3。

Phase 5 嬰兒摸索期: 有了idea,有了團隊,有了資源,就上工啦。通常前期(半年到一年左右)都是摸索期,大家就像個娃娃一樣,對這巨大的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與期待,也嘗試了很多東西,跌倒了幾次,才慢慢修正產品修到合消費者的胃口。財力夠的,就可以撐到找對產品後大方光采,財力不夠的,就只能摸摸不管誰的鼻子,怪自己老爸為什麼不是李嘉誠?

之後的發展應該就修行在個人了。有人曾經用"看不到盡頭的隧道"來形容創業的過程,裡頭一片漆黑,很不舒服(雅美蝶!),再怎麼走都覺得好像看不到另一端的出口光源。我反而覺得創業的過程應該是一種雲霄飛車,在過程中充滿刺激,有上有下,重點不是在於我到了終點沒有,而是在於中途過程的一種變態的享受。一旦到了終點,反而會想要再坐一次。

我還在排隊中,期待上車的那一天。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OK, I have raised lots of money.... Now What?




最近看新聞,常常都會看到某某公司又raise了多少錢,又有哪個很有名的VC挹注了一堆錢,公司前景看好。但我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會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就像柯南一直想不透解答的那種困惑感....

到底拿到了一堆錢,跟公司前景看好,有什麼關係?

昨天看到Mr. Jamie有轉錄一篇文章,看完後很有同感,(原文:http://bit.ly/gL22eq)。有時候來了一堆金主捧著錢給你,並不是好事。投資者就像你的另一半一樣,要找到相契合的,不要只是因為有了小孩(錢)就結婚。要小孩還有很多方法,像是試管嬰兒(增加營收)啦,領養(貸款)啦....等等。或者,其實你根本不需要錢!

我知道有了VC投資,代表公司的business model至少被某種程度的肯定,公司價值也因此提高了,自己的股份雖然可能被稀釋了,但每股價格卻提高了許多,虛擬的身價也提高,在夜店把妹應該容易多了。但然後呢?所有東西都還是回歸到最基本的"做生意"。產品還可以怎麼改善去配合市場?顧客還有哪些問題沒被解決?公司管理上還有哪些成本可以節省?有時往往多了可運用的錢,卻失去了進步及賺錢的動力。

美國現在好像對網路產業很好募資,台灣我就不曉得了,但每一個創業家都應該真正知道自己為何需要募資,這筆錢要花在哪邊,有什麼樣的效益,以免又產生了另一個web 3.0 bubble. (I hate bubble!!)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法官,我想當個好老闆 I want to be a good boss...

年終將近...

我想給員工厚厚的年終
我想給員工滿意的分紅
我想給員工超棒的尾牙
我想招待員工出國旅遊

但我的員工咧??















It's almost the end of Tiger Lunar Year...

I want to give my employees great year-end bonus.
I want to give my employees an awesome year-end party.
I want to treat my employees a great overseas trip.

But where are my employees??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 Wait! What??


"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這我想是老生常談了。常常聽到的就是...你要等到有好的idea,等到有一流的團隊,等到有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再順便等到戈巴契夫頭髮長出來後 再去創業,結果這樣的等待,最後往往只有一條路 - 在夢中創業。


依我看來,最好的創業,就是為了創業而創業


如果你是個沒辦法在辦公室裡做老闆交付任務的人,for Christ's sake 出來創業吧!不要再幫自己找藉口了,不要再因為周杰倫跟你說"聽媽媽的話",就乖乖委屈自己去上班。每天不開心的達成任務,比開心的失敗還要慘!有些人到老了還不認識自己,是滿可惜的;但我覺得更可惜的,是認識了自己,卻還不敢去追求自己要的東西。因為社會的觀點加上自己的害怕,而始終不敢跨出那一步,把希望寄託在下輩子,是真的很讓人覺得挫折。

如果你覺得當上班族也還不錯,相信我,你不適合創業。不是說上班族不好,而是我實在找不到你會持續創業的原因。為什麼要捨棄每個月萬把塊的穩定生活而選擇看不見未來又沒錢拿,每天累的半死,睡起來工作,睡著又夢到工作的生活形態呢?這時就算給你一個brilliant idea,你也會因為計算機會成本與SWOT分析後,選擇回去上班。不是不好,只是不適合創業。

創業家就是要有那種破壞規則的壞習慣,不安於現狀,充滿執行力的胡思亂想,對每件事情都保有好奇寶寶的精神,或者說,會成功的創業家往往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聲音在說: "林北就是想創業!"

不要再等待了,
最好的idea都是在你開始做之後才會出現的。
最好的團隊都是在你成功之後才會出現的。
最好的商業計劃書就是100頁的空白。
戈巴契夫也不可能再長出頭髮了。 (但我可以!)

為了創業而創業,你才會踏出第一步,才會有brilliant idea的產生
為了創業而創業,你才會急於找到人才,團隊才會產生
為了創業而創業,你才會有那種衝勁去解決一路上的困難,不會半途而廢

如果你看到我這篇文章後覺得很興奮(心理,不是身理),想想當初為何要去上班,等到確定自己不適合當上班族後,歡迎為了創業而創業,nothing wrong with that.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創業要不要讓父母親知道

(她不是我女兒,那個禿頭也不是我!)


最近跟一些網路創業家聊天,我都很好奇他們的家裡到底支不支持他們出來創業,尤其是網路科技方面的創業。我一直覺得,創業是很辛苦的,所以家裡一定要支持,因為不管你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委屈或傷害,家永遠是最後的避風港。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我問到現在還沒有遇到一個是家裡起立鼓掌100%支持自己的孩子創業的。

那ㄟ阿捏?原來大家都跟我一樣!我還以為我自己多厲害是可以不管父母親的反對與懷疑而創業的。原來大家都像周杰倫一樣"阿優 不錯喔 這麼屌"。這時我才發現,大家都有著一樣的問題。(是不是應該作一個平台讓父母親都可以使用去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創什麼業?sorry 最近職業病一看到有問題就想作一個網路平台去解決它) 這時我也漸漸知道,為什麼台灣的創業環境這麼差了。

為了讓你繼續看下去,我做了一個表格,把初步想到的記下來。這是台灣與我在美國2年感覺下來的對創業的觀念差別。(寫英文是因為想讓看不懂中文的人也能看一下,如果我有寫錯他們就可以糾正我)

點我可看大圖
簡單來說,對於要放棄自己的固定薪水,忍受父母或朋友間的閒言閒語,這種感覺真的是比半夜看到蟑螂鬼魂在對你笑還可怕。

父母親不會懂,他們的承受兒女們受風險能力趨近於零。
親戚們不會懂,他們的成功經驗不是建立在現在這個時代。
朋友們不會懂,他們會支持你但不會是你可以吐苦水的對象。
女朋友不會懂,她要你能提供穩定的麵包,把麵包丟掉去種一片麥田是止不了飢的。
男朋友....會懂,男生們都比較體貼。

但是,也就是因為他們不會懂,你更需要花時間去讓他們安心。所以我想我還是會繼續試著跟父母親溝通,聽聽他們的意見,試著跟他們解釋,不定期跟他們報告進度,去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點,因為說穿了再怎麼樣的創意都還是要回歸到最基本的"做生意",而做生意,父母親的經驗是相當寶貴的。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Living with doubt is almost always more profitable than living with certainty"

 — by Seth Godin


這一兩天都在反覆思考business idea的問題與困難,深深覺得會有很多法律問題(我是真的不想坐牢,我甚至無法描述我多麼不想坐牢),會有很多執行上的困難,商業夥伴可能不願合作,客戶不會來用,無法賺錢,浪費生命….等等。越想越有種想放棄的念頭,深深的印入我腦中。
突然看到Seth的這句話,又想到Babson一直在跟我們說 “Live with ambiguity”,原來這就是創業的必經之路。途中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一直在考驗著你,你不可能走一條穩賺的路,不可能突然想到一個brillian idea然後賺大錢,重點是要先去做,然後懂的去adapt and evolve,難怪人家說要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然很容易就被擊垮而放棄。
我現在在一個低點,而且我可能還會在這邊待一兩天(這邊挺舒服低),直到我理出個頭緒。但我相信不久後一定會有個最好的安排及答案。